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A. 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B. 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C. 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设谏官左右拾遗是为了“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故唐代谏官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C正确;加强皇权与材料“讽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分化相权,而是设谏官减少决策失误,排除B;D项效能有限与“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不符,排除。所以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这反映出当时

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查看答案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查看答案

宋代“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 中书门下

B. 兵部

C. 三司

D. 枢密院

 

查看答案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知,“中朝”

A. 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 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 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 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查看答案

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

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