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1924年《国家建设•民族主义》

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材料二中知识阶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国家观念。

(2)据材料三,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是如何阐述民族主义的。

(3)据材料四,分析抗战中新型国家观念得到认同的原因,并说明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中国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及其思想原动力。

 

(1)内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天下);君主即为国家。 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 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 阐述: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明确反帝);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内涵:国家是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组织者;国家维护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主权在民,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 (4)主线:一是从家国一体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主权国家);二是从专制国家观念向民主国家观念的转变。 原动力:反侵略求民主。民族民主思潮。 【解析】 (1)第一问由“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归纳出家国同构;君主即为国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思想两个角度分析。第三位由“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和“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可以归纳出君民共治;人民主权。 (2)第一问由“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孙中山的新旧民族主义进行阐释即可。 (3)第一问由“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和全民族抗战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直接由“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概括即可得之。 (4)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可以从家国一体到主权国家和专制国家到民主国家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反对外来侵略追求民主和民主思想的传播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查看答案

唐代除开国之君李渊外有19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2人,由大臣拥立的5人,由宦官拥立的9人,特殊事变继位的3人。这种情况说明唐代

A. 统治阶级贪婪腐朽

B. 君相政争异常激烈

C. 阶级矛盾错综复杂

D. 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查看答案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如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查看答案

“师尚父(即吕尚、姜尚)谋居多。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该材料反映出

A. 王族身份,守土封疆

B. 大兴礼乐,有序尊卑

C. 镇守疆土,藩屏王室

D. 尊王攘夷,称霸诸侯

 

查看答案

王国维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王国维认为周人制度主要满足了

A. 贵族等级特权的需要

B. 同姓诸侯利益的需要

C. 安定发展王室的需要

D. 维护强化王权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