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同学乙: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  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1)赞同甲同学的观点。 理由: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赞同乙同学的观点。 理由:凡尔赛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当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极端民族主义日益上升。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摆脱危机,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 (2)理【解析】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敢于面对复杂的形势,应用高超的技巧,处理好世界重大事务。 【解析】 试题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设问开放,可以持赞成或反对的态度。若赞成 要突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则要突出凡尔赛体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结合所学,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和对联合国的基本认识。本题容易组织语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10分)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国内外学人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说法甚多。较为恰当的表述是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情感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这一表述,不事先对民族主义作价值判断,而只是对民族主义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客观的叙述,留下根据不同情况作出不同评价的宽广余地。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如何产生的,是“洋货”还是“土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学界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既是我国传统民族主义思想在近代的转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引进,是二者结合的产物。就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上的“华夷之辩”观念。促使传统民族主义向近代民族主义思想转变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古代的华夷观念,认识到中国只是世界各国中的一国。在“西夷”的侵略面前,为谋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识。此民族意识已逐渐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导向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如何产生”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二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撰文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近百年间,法国社会的政治状况如何?1870年后,法国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怎样的民主制度?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这一妥协具有积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的英国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4)综上,谈谈你对民主政治中“妥协”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马而热衷骑射,唐太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 戊午年

B. 癸卯年

C. 己未年

D. 庚申年

 

查看答案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