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 【解析】 试题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A. 坚持“城市中心”

B. 工农武装割据

C. 坚持“持久战”

D. 实行人民民主

 

查看答案

“……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科举制度的推行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查看答案

公元429年,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了一个由七名官员和一名法学家组成的八人委员会,不仅对君士坦丁皇帝以来的敕令进行汇编,而且把法学家的著作也包括在内,后来没有成功。到公元435年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仅对敕令进行汇编,结果于公元438年编成,内容包括自君士坦丁皇帝以来的敕令3000多种。出现该现象的历史根源在于

A. 罗马帝国的迅速扩张

B. 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编纂

C. 公民法范围过于狭窄

D. 《十二铜表法》的弊端暴露

 

查看答案

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 日本挑起战端

B. 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C. 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

D.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查看答案

中唐以来,寺院俗讲盛行,内容是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奉,呼为和尚。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与出现这种现象相关的因素是

A.理学兴盛      B.民族融合       C.宗教虔诚        D.市民阶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