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日)扶桑社《新历史教科书》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日本军突然地攻击中国军。这样,所谓“七七”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

——(日)井上清《日本的历史》

材料三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

(2)比较材料二中两段材料对七七事变描述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原因。

(3)这幅漫画形象地描绘了欧洲的百年历程。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续写对漫画的理解,并为此作品起个合适的题目。

第一部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分成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进行混战,遍地战火,欧洲经济受到重创。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题目:

 

(1)符合主题的图片按时间排为图1、图6、图5、图3。挑选理由:“现代中国外交”指的是1949年到今天中国外交的发展历史,图1、图6、图5、图3符合这一主题要求。图2不结盟运动,中国虽然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并没有正式加入不结盟运动,图4巴黎和会,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外交,所以图2和图4不符合题目要求。 (2)不同:第一段材料指责中国挑起了战争,推卸日本的战争责任,否定历史;第二段材料则基于史实,承认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原因:不同的价值观,使编写者对事实做出了不同的判断。 (3)第二部分:二战结束后,欧洲陷于美苏的全面冷战对峙中,虽然战争最终没有爆发,但加剧了紧张的局势,欧洲国家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第三部分:冷战结束后,欧洲的一体化向纵深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走向统一。题目:“从战争到联合”或“从分裂到联合”。(开放性试题,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外交、七七事变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1)本题的重点在于“现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所以围绕“现代中国外交风云”,符合主题的图片是图1、3、5、6,因为符合“现代中国”这个时间概念。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图1、6、5、3。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但并未参与不结盟运动,所以图2中的不结盟运动是不符合“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这个主题的。而图4中的巴黎和会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也不符合“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这个主题。 (2)根据“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可知第一段材料中认为是中国挑起了战争,否认日本侵略,推卸责任;根据“日本军突然地攻击中国军……日本对中国的不宣而战的战争——就开始了”可知第二段材料中认为战争爆发的责任在于日本。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编写者依据的史料和对史料判断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中图二的内容可以看出,欧洲已经开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但在欧洲的中间有一道明显的裂痕,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美苏对峙加剧,虽然没有爆发战争,但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并造成欧洲的分裂;根据图三的内容可知看出,欧洲不但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原有的裂痕也已经消失不见,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欧洲一体化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欧洲联盟成立,欧洲走向统一。根据漫画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幅漫画表现的主题应该是欧洲从战争走向联合,所以题目可以是“从战争到联合”抑或是“从分裂到联合”,主要是突出“联合”的主题概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它不仅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屈辱与沉沦,也见证近代中国人民的奋起与抗争。1949年4月,南京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也迎来了它的新生。

请你以“屈辱”、“抗争”、“新生”三个主题为线索,分别说明在近代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最少写五个历史事件,包括时间、简要情况)

(1)屈辱与沉沦:

(2)奋起与抗争:

(3)解放与新生:

 

 

查看答案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1689—1755)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钱乘旦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列举清朝一个典型史实,简要论证材料一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的过程以及雅典要求“政治自由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制改革的和平进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近代中国(1840—1919年)复制西方民主的事例,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特殊的民主”的主要形式。

 

 

查看答案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材料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查看答案

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其依据是因为周恩来主张

A. 和平共处不称霸

B. 求同存异谋发展

C. 加强团结不结盟

D. 区域互利求合作

 

查看答案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