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 周    B. 秦    C. 汉    D.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 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查看答案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查看答案

《左传·昭公》中写道:“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 灭亡殷商

B. 巩固统治

C. 镇压叛乱

D. 恩及兄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利。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刻有希腊人名的陶片实物照片)

材料三  《古代罗马人正在观看和议论十二铜表法》图片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的改革有何重要影响?

(2)制定“陶片放逐法”的古代雅典改革家叫什么?他的改革有何重要作用?

(3)《十二铜表法》颁布于何时?它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