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A 【解析】 试题A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B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左传·昭公》中写道:“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材料反映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 灭亡殷商

B. 巩固统治

C. 镇压叛乱

D. 恩及兄弟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他担任雅典第一执政官,创立了陪审法庭,规定司法案件须由一定数目的陪审员陪审,其能杜绝徇私舞弊,使法治趋于清平。他还在贵族会议之外设四百人组成的议事会向公民大会准备提案,限制贵族的权利。打一个不是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四百人类似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议员。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图片(刻有希腊人名的陶片实物照片)

材料三  《古代罗马人正在观看和议论十二铜表法》图片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谁?他的改革有何重要影响?

(2)制定“陶片放逐法”的古代雅典改革家叫什么?他的改革有何重要作用?

(3)《十二铜表法》颁布于何时?它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选拔官员的方式和主要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弊端?

(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与材料二相比有何进步?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诸侯的权力和义务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查看答案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

A.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B.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