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鼎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 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迷信
C. 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 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使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中央集权制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南宋以后儒学的地位又有何变化?
(4)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宣传新思想,推动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六经中之尧、舜、禹、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不必其为尧舜文王之事实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在书中介绍的“长技”的内容和写作该书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的意图。康有为等人的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