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佛教和道教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从而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反抗封建制度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挽救民族危亡
D. 反对专制统治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抗拒的。”这“潮流”是指
A. 民族解放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民主和科学
D. 社会主义革命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洗礼
B. 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推动
C. 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D.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 魏源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