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材料表明该学者
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 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 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些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A. 魏源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独秀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以
A. 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目标
B. 实业救国为主要途径
C. 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D. 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可见维新变法的意义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实现富国强兵
C. 引领思想启蒙
D. 建立民主政治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 知识
B. 企业管理制度
C. 军事技术
D. 教育和政治制度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