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A. 知识
B. 企业管理制度
C. 军事技术
D. 教育和政治制度
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范文澜曾评价19世纪末的某运动:“学问分子从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来,应该说,前进了一步。”这场运动“添加一些资本主义思想”是指
A.伸民权设议院
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博爱
D.实业救国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评价的思想是
A. “中体西用”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现共和。”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