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需要
B. 理学家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政治说教者
C. 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钳制国人思想
D. 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二者实质上都
A.反对君主制度
B.抨击君主专制
C.主张人人平等
D.提倡人民主权
陆九渊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由此可知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在于
A. 对万物本原的看法不同
B. 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态度不同
C. 探求天理的途径不同
D. 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不同
在修养论方面,二程主张: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而王阳明则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故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他们的本质意图都是:
A.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C.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D. 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下图是《明史·列女传》中的一段记述,对此记述的评价曰:“然至性所存,伦常所系,正气之不至于沦澌!”这说明了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B.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C.儒家纲常成为官方史学价值标准
D.人性得到极大解放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董仲舒的这一思想主张
A. 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C.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