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大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未遑厘改。故宪章旧典,始班俸....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一一《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能取得成效的基本因素。

 

(1)改革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主要影响:使吏治有所好转;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2)策略:制造舆论;利用君主权威;凝聚人心。基本因素: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改革者的决心和智慧。 【解析】 (1)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并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题干材料“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说明改革措施有: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吏治有所好转、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并学会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题干材料:“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可知孝文帝先是利用鬼神之说制造舆论;结合材料: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可知孝文帝利用君主权威;整体看材料可知,孝文帝在凝聚人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改革对先进政治制度的学习、改革者自身的决心和智慧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日:“斩首者令为医。”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日:“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 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 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查看答案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诀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查看答案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C.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D.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