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靠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日:“斩首者令为医。”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日:“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 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 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1)措施:什伍连坐;“ 燔诗书而明法令”“ 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  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 (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 (3)尊重、理解;放至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不人云亦云,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解析】 (1)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的措施一问,可以结合材料进行作答,材料“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可以得出答案。商鞅变法的评价一问,根据材料一“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和材料二“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以分析的出大夫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富强,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文学认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否定了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桓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从书名就可看出,“非鞅”即否定。 (3)本题以商鞅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对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时,要客观而公正,要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尊重、理解,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材料二:当代有人评论说:梭伦改革对国家政权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民主化改革....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是指哪两个阶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改革的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回答,梭伦改革对国家权力机构和司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查看答案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解诀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查看答案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C.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D.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查看答案

孝文帝迁都后,有“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其中“塞下”应是(  )

A. 洛阳    B. 长安    C. 平城    D. 建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