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

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D 【解析】 题中的“审判官或仲裁官”,在罗马习惯法汇编《十二铜表法》中,是罗马贵族才能担任的职务,他们因受贿而司法舞弊要处死刑,实际上是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A、C两项只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并且在题中不能体现;B项的“充分保护”错误,《十二铜表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面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俄德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由此可见(  )

A. 雅典的农业十分落后    B. 雅典盛行军国主义

C. 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 财力限制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查看答案

公元前651年,齐国国君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在盟辞中,有“诛不孝.无得更易太子.不许以妾为嫡妻.不得私自分封国邑”等条文。这件史实不能说明 (   )

A. 当时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    B. 当时宗法制受到破坏

C. 需要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D. 要求妻妾平等维护家庭秩序

 

查看答案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查看答案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时至今日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