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 冲击了世卿世爵制度
C.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儿子为诸侯,又封黄帝、神农、尧、舜、禹的后代为诸侯,让他们延续濒于灭绝的祖先祭祀。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行为备受古人推崇。这反映了
A. 古代人对血缘延续的重视
B. 分封制有利于巩固政权
C. 古代人对政治文明的追求
D. 武王政治统治艺术高
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 法国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
黄宗羲认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的主张。 | 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
请回答:
(A)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性?两国的思想在实质上有何不同?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近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B)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为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16世纪以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材料3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据材料4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