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1933年,留学德国专修造纸专业的钱子宁和同学一起筹资在苏州创办了“中元造纸厂”,“八一三”事变后,该厂被迫内迁,历尽艰辛,最后于1939年4月落脚水运条件相对较好的四川宜宾。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关于“中元造纸厂”及内迁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该厂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
B. 抗战爆发是其内迁的原因
C. 使中国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D. 因交通四通八达选址宜宾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
A. 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B.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C.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D. 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169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一届议会,每届议会的最长任期不超过三年。其影响是
A. 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度的正式确立
B. 加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C. 保障内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D. 使议会成为限制王权的常设性立法机构
(题文)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便在巴黎发表谈话:“中国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但到1912年1月上旬,孙中山在给中华民国联合会的复信中说:“联邦制度于中国将来为不可行,而今日则必赖各省都督有节度之权,然后可战可守。”1月21日,孙中山在主持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上议决:“议行政方针,主张中央集权。”对上述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孙中山主张学习美国的联邦制度
B.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应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C. 严峻的国内形势迫使孙中山调整其治国方略
D. 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袁世凯专制独裁
(题文)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但是,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比其他两者晚了很长时间。其主要原因是
①社会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对戏曲文化不感兴趣
②直到宋代城市商品经济才发展成熟,市民阶层壮大
③科举考试占据中心位置阻碍了戏曲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他们关心的只是论辩的效果,至于真假、善恶、是非、曲折,他们是不管的。不但不管,为了赢得更多的学生,他们还有意模糊是非善恶的界限,声称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善恶是非,只要你掌握了论辩的技术,你就是是非善恶的标准。”这句话所能印证的名言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美德即知识”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人生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