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

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中国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与发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革命进程变化;东西方关系变化;中国思想界变化;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变化…… 示例二: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殖民扩张;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开始为侵略中国作准备;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是为了扭转贸易逆差;鸦片战争前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为将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英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态度可以证明;鸦片战争结束前后所签订的条件可以证明;英法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动机与结果可再次证明…… 示例三:鸦片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可从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外交理念、宗教观念、经济思想、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生活等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示例四:鸦片战争是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可从立法动机(目的)、法律地位、法律内容、司法审判、人们法律意识等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示例五: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可从对外贸易政策、贸易思想、贸易地位、贸易方式、贸易管理、贸易内容等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解析】 试题第一步:提炼材料的观点,本材料关于鸦片战争评价的观点主要有五种,选择其中一个观点作为论点;第二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可从鸦片战争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角度回答,但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三步:最后有总结论表述,在观点的基础处上有一定的升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 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 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查看答案

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 。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 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 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 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

 

A. 英法美    B. 英美苏    C. 中苏美    D. 美中苏

 

查看答案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