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进步意义:《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的原则,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则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3)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解析】 试题(1)趋势: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分析”。由材料一中的“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知趋势是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原因:由“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可知原因是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周王室势力衰微。建构: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可知,各诸侯国在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同时,纷纷进行改革,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或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2)进步意义:题干要求“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回答。《临时约法》是关于资产阶级提出的一个重要法律文件,所以其进步意义是体现了政治的民主化;作为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同时民主化法制化的进步反过来又可以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同:主要结合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时代从目的上考虑即可。即古代中国的权利制衡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的政治制衡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3)观点: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归纳”。由材料三中的“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可以得出作者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由“中央集权制”“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可以得出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趋势: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过程及1875年宪法的内容可以知道,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或共和制逐渐取代君主制和帝制)。根本原因:根据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的关系可知,政治制度和政体的变化的根源应该是经济,所以其根本原因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状况。该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对峙

B. 新中国坚持平等互利的对外贸易原则

C. 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

 

查看答案

19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 。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

A. 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 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 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    D. 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

 

A. 英法美    B. 英美苏    C. 中苏美    D. 美中苏

 

查看答案

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