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1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A. 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 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 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 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下列对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的理解和认识正确的是
A. 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定者首先应复兴西方古典法律制度
B. 从强调统治阶级意志本位到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本位
C. 权利自主的经济本位应完全服从于国家至上的国家本位
D. 立法从罗马法的经验主义为基础到借鉴出“摸着石头过河”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 | 宪法 |
苏俄(联) |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
中华民国 |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
法国 | 1946年宪法 |
其它 |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材料反映了( )
A.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面貌 B. 抗日战争时期民主发展
C. 解放战争时期边区建设 D.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 扭转了华北地区抗战的战略态势
B. 体现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