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敌深入长沙预定决战地区,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核心阵地,连续挫败日军进攻。……我军合围部队立即转为向敌阻击、截击、尾击作战,穷追不舍,在多处予敌重大打击,扩大战果,敌狼狈逃串……中国军队掌握了战役主动权,获得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
A. 扭转了华北地区抗战的战略态势
B. 体现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题文)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 )
A. 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 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 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学者胡适曾说:“我们应该决心求学;天塌下来,我们还是要求学。如果实在忍不住,尽可个人行动;手枪,炸弹,秘密组织,都可以,但不可再罢课。……倘要行动则可个人行动,而不必靠群众汪洋来掩饰自己的怯懦。”胡适的中心观点是( )
A. 国共两党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实难救国
B. 个体的选择不能以正义之名绑架大众
C. 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 务实的“实业救国”论才是理性爱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中心经历了从①北京-②上海-③广州(武汉)-④赣南闽西根据地-⑤陕甘宁边区-⑥(西柏坡)北京的迁移过程。其中在①③④⑤阶段取得的成就分别为
A. 马克思主义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开创、全民族抗战局面实现
B. 中国共产党成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思想成熟
C. 马克思主义传播、国民革命运动高涨、革命道路开创、毛泽东思想成熟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土地革命高涨、民主革命基本胜利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
A. 是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基础上做出的结论
B. 中共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 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
D. 强调农村与城市革命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