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 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 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 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 改变了吏部职能
B. 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
B. 长期处于分裂
C. 外戚势力衰落
D. 皇权相对削弱
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
|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
A. 燔诗书而明法令
B.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 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D. 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之比约成79∶21。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 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
B. 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 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
D. 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题文)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 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
C. 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 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