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对于这一谜语谜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始于战国行于后世而精于宋
B. 能代表汉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C. 由阿拉伯人向世界各地传播
D. 传入欧洲后消除了对宗教的迷信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 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 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 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题文)“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黄宗羲的这一思想主张
A.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B. 引发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出潮流
C. 实质上要求限制君权、君臣共治
D. 彻底颠覆传统儒学中的君臣关系
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对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其父这样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材料表明
A. 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
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 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
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
B.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
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
D.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