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 朱熹
B. 程颐
C. 李贽
D. 陆九渊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 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 儒法对立现象严重
C. 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D. 依法治国趋势出现
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源远流长,战国时秦国多次颁布赦免令,秦始皇在位期间多年不赦,两汉时期记录在案的大赦达140余次。这反映了
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君主专制逐步加强
C. 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D. 外儒内法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