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A 【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道德与统一思想无关;C项不选,“神华儒学”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是儒家思想的用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人性本善

B. 礼法并施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查看答案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查看答案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

 

查看答案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A.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查看答案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A. 仁政民本

B. 官僚政治

C. 君主专制

D. 家国一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