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理性学习西方文明
C.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D. 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木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买办,主要是为外商采办伙食与用品,或为外国商馆管理内部事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买办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买办是中国社会走向殖民地化的帮凶
B. 买办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条件
D. 中国人普遍以充当买办为荣耀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A. 征文评委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B. 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C. 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D. 当时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