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

 

 

(1)特点: 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 ②消费人群的变化: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 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此问若从时间角度来回答,亦可酌情给分。如:16世纪,中国瓷器从官方逐渐转变为民间传播;18世纪,外国瓷器逐渐超过中国瓷器;19世纪中叶,中国瓷器被排挤出国际市场) (2)原因: ①外销瓷畅销原因:中国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朝贡贸易推动瓷器的外销;中国的造船业发达,为外销瓷器创造了条件;欧洲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欧洲国家的落后。 ②外销瓷器被排挤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受官府垄断,缺乏创新精神,虽有发展,但没有根本性突破;明清的海禁政策的阻碍;欧洲:作坊大量仿照瓷器;饮茶流行的推动作用(欧洲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科技含量提高,组织管理提高和商业运作的推动;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 (注意:此问若以时间为序并从内外因来分析作答,同等给分,如:16世纪的原因:西方瓷器需求量大;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18世纪的原因:瓷器成为西方的日用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工艺的成熟与交流;中国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中叶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停滞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文明大放异彩。) (3)认识: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的演变是“国运事变”的缩影,它表明,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用科技占领先机,才能使国家赢得优势;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政策、社会环境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能够得出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根据材料“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到18世纪……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能够得出消费人群的变化,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国风’”“到18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褪”能够得出欧洲人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国风’”“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能够得出瓷器命运的变化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2)原因:可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航运条件、欧洲人的兴趣以及欧洲的发展程度等方面论述外销瓷畅销原因。可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特点(缺乏创新意识)、对外政策、欧洲制瓷业的发展、欧洲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论述外销瓷器被排挤原因。 (3)首先可点出中国外销瓷器命运反映中国国运逐渐衰微的基本史实,认识可从科技、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从衡量国力标准来看,科技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查看答案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理性学习西方文明

C.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D. 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查看答案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木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买办,主要是为外商采办伙食与用品,或为外国商馆管理内部事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买办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买办是中国社会走向殖民地化的帮凶

B. 买办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条件

D. 中国人普遍以充当买办为荣耀

 

查看答案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A. 征文评委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B. 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C. 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D. 当时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