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 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理性学习西方文明
C. 摒弃儒家伦理道德
D. 发展教育改造国民
下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在此时期工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提出资木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这说明
A. 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B. 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有学者认为,晚清时期的买办,主要是为外商采办伙食与用品,或为外国商馆管理内部事务,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买办的出现远远早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上述材料反映出
A. 买办是中国社会走向殖民地化的帮凶
B. 买办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
C. 买办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出现的条件
D. 中国人普遍以充当买办为荣耀
1911年冬,天津《大公报》组织“君主立宪、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16篇文章获奖。这些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观点不明确的有3篇。据此,我们可以肯定
A. 征文评委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B. 应征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C. 获奖文章大多持君主立宪论
D. 当时国人大多赞成君主立宪论
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满、蒙、汉等许多民族代表和社会团体先后发出通电和呈文,表示共同努力“造五大族之幸福,建中华民国之新猷”。这表明当时社会
A. 要求践行三民主义
B. 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C. 认同新生民族国家
D. 反对满洲贵族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