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

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使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促使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开始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C. 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最终完成

D. 促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

 

D 【解析】 根据“甲午中日战争后”“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救亡图存意识增强,故D正确;材料强调救亡图存意识增强,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早期维新派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出现后即开始研究中国前途问题,并非甲午战后,排除B;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最终完成,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C. 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 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查看答案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查看答案

观察《格致汇编》书影(下图),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清政府积极倡导国人向西方学习

B. “格物致知”仍是清末主流思想

C. 当时维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D. 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已有所接触

 

查看答案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查看答案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 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 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 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 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