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格致汇编》书影(下图),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A. 清政府积极倡导国人向西方学习
B. “格物致知”仍是清末主流思想
C. 当时维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D. 国人对西方近代科学已有所接触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 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B. 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 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 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
B. 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D. 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 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B. 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C. 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D. 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明末清初,中国在引进西方大炮的同时,也引进了”开花炮弹”技术,然而这种技术为御林军所专用,久不使用,不但统治者忘记了,主持海防的林则徐也不知”开花炮弹”为何物。这反映出
A. 鸦片战争失败根源于武器落后
B. 清政府的国防技术水平比较低下
C. 清朝统治者对军事技术的轻视
D. 工业技术落后对军事装备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