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 ……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2分)

 

(26分)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 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声明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一国两制”。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4)外争国权,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 【解析】 试题(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很容易概括出来的,即“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才能达到实现废除领事裁判权的目标,也就是从材料一中“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的信息来概括作答即可。“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是更容易回答出来的,以为它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时间回答出“鸦片战争后”即可,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之后来判断作答即可。至于影响主要是强调“是对司法主权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即可,即结合所学从中国司法主权的破坏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来回答。 (2)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二中“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 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以及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斗争结果的角度回答;第三小问实质,结合所学《九国公约》影响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局面进行回答。另外,“据理力争”的背景主要是强调两点,一是国内的背景,即国内有收回主山东权的强烈要求,二是国际背景,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矛盾。分歧,中国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收回山东的主权。至于“结果”主要是强调山东问题在会后得到了解决,山东主权被中国收回即可。《九国公约》的实质也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它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是强调《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属于外交方面的问题,所以“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主要还是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来进行解答即可,主要是突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而其“影响”主要突出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当然“港澳台问题”也是属于“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所以“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还应该包括“一国两制”,而其 “影响”主要突出“港澳已经回归、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意义(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等等均可。 (4)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就是“维护国家主权、收回国家主权“而进行不断的斗争,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依据材料中并结合所学从“中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历史叙事的重要主题”的角度回答即可。本大题中华民族外争国权为切入点,命题设计立意高远,爱国主义教育与近代中国历史巨变有机结合,知识点横跨必修一、选修三,涉及四个专题,蕴含命题者深刻的价值引领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这个词就常常用来描述从18世纪初至19世纪下半叶这段时期的发展。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但同时期的物质进步和社会动荡相结合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深刻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包括

①西方国家阶级分化加剧

②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

③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④“福利国家”日渐完备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

A.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B. 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C. 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

D. 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

 

查看答案

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 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 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查看答案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引用了“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几句诗。该提问可能涉及的是

A. 中美关系问题

B. 台湾问题

C. 西藏问题

D. 钓鱼岛问题

 

查看答案

隋唐君主为加强统治,致力于削弱门阀势力,唐初曾将民间声望最高的崔氏降格为第三等姓氏,武则天提高进士科地位以打击擅长明经科的世族。到了晚唐时,唐文宗欲把公主下嫁给门阀世族时感慨:“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反映出隋唐时

A. 宗法制与封建专制互为表里

B. 科举制对士族产生的影响很小

C. 社会结构的改变十分缓慢

D. 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并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