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教会权威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
A. 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 B. 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
C. 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 D. 过分崇尚理性和科学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
A. 倡导唯物主义 B.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 否定神的存在 D. 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历史上许多学者对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回答。下列主张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自由的动物
④“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④②①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判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 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