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
B. 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成电影
C. 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比赛
D. 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口压力过大
C. 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 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沦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民族的深重灾难,国家的积弱不振,社会的贫弱穷困,正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李文海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像蚊子吮血似的将坚船利炮的尖刺刺入近代中国的孱弱肌体,造成近代中国的大出血。”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研究丛书》总序
材料二 只有蒋廷蔽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谈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时明确说:“条款虽很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他认为开放通商,密切与西洋的关系是必要的,关键是要自己振作。在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这点上,他是先驱者。
——袁南生《近代不平等条约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不平等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