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三国志·魏书·苏则传》),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 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 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 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875斤栗;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这说明秦汉
A. 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
B. 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
C. 官僚体制严重失衡
D. 贵族政治已经废止
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们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
A. 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
B. 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
C. 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
D. 把专制王权的范畴扩展到新的领域
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
A.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
B. 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
C. 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
D. 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一套营建国都的规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车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此规制中“左祖右社”的布局
A. 体现了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
B. 确立了森严的宗法等级序列
C. 消除了贵族世袭继承的矛盾
D. 标志着王权已初具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