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三世时期(1689-1702年),内阁成员遴选权属于国王,也只需对国王负责。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议会出台一项规定,规定只有两种身份的才能出任内阁大臣:其一是拥有贵族头衔并且是上院议员,其二是下院议员。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
B. 国王已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C. 完善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机制
D. 建立了议会与政府间的有机联系
监护人制度是指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罗马法实行监护人与亲权人分离,监护人的职责仅限于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而被监护人的教育、抚养等由家长遗嘱或长官选定其生母或其他的亲友负责。这体现了罗马法
A. 重视公民的道德素养
B. 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
C. 保护弱势群体权益
D. 具有男女平等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这表明当时雅典
A. 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
B. 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
C. 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
D. 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
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强调
A. 科举制让世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B. 日本缺乏实行科举制的经济基础
C. 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