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传统,主要包括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贵贱有序
④“仁”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 都主张“礼”、“法”并用
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B. 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C. 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D.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初地方行政制度仍沿旧制,州、郡、县三级制。开皇初有州211个,郡508个,县1124个。各州郡县以辖区大小和人口多少分为上下九等,使得辖区混乱,官吏众多。隋文帝“以官繁人弊,遂废五百余郡,而以州治县”,取消地方自辟僚属制。炀帝时“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每年二月乘诏巡郡县,十月入奏”。隋朝的地方区划调整是古代中国政区整改的典型,对以后各代行政区域划分与改革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正文《论隋代及唐前期的政区整治与改革》
材料二 宋代知州总辖一州政务,“祖宗以来,常重其选”。宋代自国初就确立了由皇帝在殿廷上为新任知州当面遣行的制度,时称陛辞。皇帝借“陛辞”之机,当面考查知州才品,向其发布本人对地方治理的训令。一般文臣出任知州,须曾任知县、通判,才可以任知州,武臣须曾历巡检、县尉、知县等县级亲民官,并曾历诸州都监等主兵官,不曾犯罪,有官员推荐,方能升任知州。此外,宋政府往往责令知州上任半年之内要向朝廷递送就民事及边防所作的时政奏章。作为地方大吏的知州深受朝廷重视,在维护地方秩序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代地方区划调整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重视知州选任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朝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无吏。”也有学者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便于严格保密
②有利于提高效率
③加强君主专制
④其实是有吏无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