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国际社会”(internationalsociety)和“全球社会”(globalsociety)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凸显出来。当代世界历史具有“国际社会”和“全球社会”双重结构……“国际社会”是由世界上各个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的共同体间的关系构成的整体,主权国家是其基本主体。“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具有“自组织性”,在其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预设性”。在“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在其中起着特定的作用,不过,一般说来,强势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全球社会”是特指基于对“全球问题”的共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共同体和个人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体系。“全球社会”各个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其目标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即“全球问题”,诸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包括全球网络恐怖主义)核战争威胁、包括毒品走私在内的跨国犯罪等。
——摘编自叶险明《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与当代中国的全球发展路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双重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鼓吹“乡治”,极大地拓展了作为“地方公论”产物的“乡里空间”范围,并由县延伸至省一级,直接促进了“一省之力”的成熟和独立,最终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获得成功这一独特形态。……“省”,指的就是贯穿于乡、镇、县、府的网络,这一网络以同心圆或放射线状在同一平面上纵横流动,这正是一省之“乡里空间”,亦即乡乡联合的政治社会空间。……以太平天国为契机组建了湘军、淮军后,地方军权事实上已经委托予省督抚,督抚的行政权力得到强化。……“民间”“自治”空间的领域得以扩大,并扩充形成为以省为单位的代替王朝体制的新体制框架。……省设置咨议局,成立省级行政机构。……假若青年们出版宣传革命杂志的话,杂志便可循网络而传往省内其他地方。清末纷纷刊行的杂志如《浙江潮》《江苏》《新湖南》《新广东》《湖北学生界》等,多冠以省名,这表明其时省的文化、经济、社会的网络空间已经形成。
——摘编自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
材料二 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解读:(1919年10月10日)“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今日之民国,竟成亡国士大夫之天下也”。尽管“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国民党在1927年对辛亥革命的解读: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
共产党在1938年对辛亥革命解读:1938年10月10日,《辛亥、北伐与抗战》:“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的形式获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国民党、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解读侧重点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以“侍中”“给事中”等侍从官为原型逐渐发育出专职谏官队伍与谏官官署,开始充当言谏的主要施体,皇帝罪己求谏现象非常普遍。贞观时谏议大夫等言官事前监督与给事中事后监督制度相互结合,初唐政务“鲜有败事”。宋代以降,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督察院,成为监察六部的专职监察机构。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言谏制度,以臣谏君的运作模式,以及给、谏分署办公的体制,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思想武器是融“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与进谏尽忠的纲常观念于一体的神学政治思想,其权力基础是原始民主制度遗留下来的议事惯例与君王的授权,它体现的目标价值是君主集权而非分权与制衡,其行为没有国家的强制力之效果。
——摘编自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言谏制度体现了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的追求以及在权力运行中弱者对强者的可监督性和可质疑性精神,可以启发我们积极挖掘并扩大其中的民主决策的因子,将这种特殊的“民监”运用到现实中。古语有云:“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将言谏中的“民”扩大化是现代普遍民主的要求,让“行政体制外的民”也能用“言谏”的方法对国家政策的制定等发表意见无悖于言谏精神。
——摘编自张盛霞《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特点及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言谏制度表面上类似于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两院制代议制,然而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现实意义。
(题文)下图是1952年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人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而美国将军正在欧洲地图上标注美国的军事基地,右上角的CCCP是苏联国名的俄文缩写。据此可知
A. 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B. 两大对峙军事集团出现
C. 美国军民对立严重
D. 美苏两国矛盾日益加剧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 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 自身实力的削弱 B. 冷战对抗的需要
C. 经济危机的困扰 D. 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某国际条约签署后,一些创始国纷纷表态,英国认为“这是种冒险”,荷兰认为条约“标志着通过联合国本身来保证国际和平希望的幻灭”,法国则指责它并不是为欧洲的安全而设计的。该条约最有可能是
A. 《北大西洋公约》
B. 《巴黎条约》(1951年)
C.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55年)
D.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