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一桨能翻出万顷波涛,一鞭高扬走进金戈沙场,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空荡荡的舞台能穷尽十八相送”。这种表现形式属于
A. 小说的浪漫风格
B. 戏曲艺术的虚拟化
C. 书法的出神入化
D. 绘画的意象化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为此,他主张
A. 反对空谈,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B. 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
C. 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工、商皆民生之本”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先生应该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王阳明
D. 顾炎武
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A. 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 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 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