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统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孟子、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概括儒学地位历经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比较朱熹、李贽对孔子思想的看法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3)结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B. 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 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 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面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这表明倪瓒的绘画追求
A.平实浓郁的生活情趣 B.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C.注重写实的工笔风格 D.注重意境的文人画风格
下表摘编自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材料表明在农学研究中,徐光启
A. 注重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B. 重视农作物的备荒价值研究
C. 认为水稻供应不足以度荒
D. 认识到发展水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