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
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 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 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 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 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 婚姻中的“门当户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