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历史大事记 历史大事隐含着很多历史信息,根据上...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历史大事记

历史大事隐含着很多历史信息,根据上述材料,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一:信息:工业文明下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说明:18世纪晚期,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后欧洲国家相继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基本确立。当英国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后,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下,中国战败,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政新篇为近代化提供了方案,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产生。 示例二:信息:第一次工业革命下,东方从属于西方。 说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西方国家相继开始工业革命,随后俄国1861年改革、德国的统一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革命随之展开,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基本确立。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列强相继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原料地和市场。从此东方从属于西方。 (注:其他信息如工业文明下中国社会的转型等观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然后,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再次,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即可。如,通过对比工业革命和列强侵华、洋务运动等信息可提炼出“工业文明下中国近代化的起步”,然后结合鸦片战争、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相关知识进行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A. 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B. 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C. 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 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查看答案

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 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 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 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查看答案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兴办汉阳铁厂

B. 设立发昌机器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查看答案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破产的命运。这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