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很好地概括了科举制度下中国古代文人的处境。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但是这个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一座独木桥,迈不过去的话,就只配给人耻笑。越过这座独木桥之后,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其命运依然是危机四伏的。欧阳修议论说,侍奉皇帝不当,为原则过于刚直,就有“杀身成仁”的可能。

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晚期国王或者大贵族使用的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毕业生的去向不是单一地为国王服务,而是有多样选择和可能性。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他们的难题不限于能否做官,还可能是能否找到待遇丰厚的律师、医生和教书的职位,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拥有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获得一系列特权和很高的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彭小瑜: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

 

 

(1)中国文人通过科举制寻求出路;欧洲知识分子通过大学教育寻求出路。中国文人出路单一,服务于皇权;欧洲知识分子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中国文人在职业观上贵贱之分明显;欧洲知识分子在职业上没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 (2)中国: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文人以求取功名为人生目标;等级秩序明显。 欧洲:重视大学教育,以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为目标;社会向上的流动具有多样性;知识分子受到社会的尊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知识分子相关情况;从中国古代文人和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等方面分析。 (1)从材料“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文人的出路还是单一的,只有为皇帝服务这一种选择”“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古代文人的特点;从材料“大学教育所构成的社会地位改善途径不是单一的、官本位的,而是多元的”“做官和从事这些专业工作并无那么明显的贵贱之分”中可以分析归纳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不同特点。 (2)从材料“科举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向上社会流动的机制”“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文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分析出中国古代文人特点形成的原因。从材料“文官是中世纪最有教养的人群,而且越来越多是大学毕业生”“中世纪欧洲向上社会流动的特点是,做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律师、教师和医生不仅可以独立于官府,而且有尊贵的地位”中可以概括出中世纪晚期欧洲知识分子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1865-1894)年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单位:两)。据表中信息可知,这一时期的商办新式企业

A. 旨在改善国内的民生    B. 面粉业和纺织业地位突出

C. 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D. 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查看答案

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 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 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 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查看答案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兴办汉阳铁厂

B. 设立发昌机器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查看答案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破产的命运。这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查看答案

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

A. 融合东西方文化

B. 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 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 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