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
A. 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
B. 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
C. 倡导“中体西用”思想
D.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 兴办汉阳铁厂
B. 设立发昌机器厂
C. 筹建北洋水师
D.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破产的命运。这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洪秀全借用夏商时期中国人曾经崇拜过“上帝”的宗教观念,来论证上帝本来就是华人的唯一真神。还将“耶和华”的“华”与中华的“华”等同视之。自己则是上帝次子下凡,现实生活中代表上帝。其目的是
A. 融合东西方文化
B. 希冀得到西方列强支持
C. 为反清获取历史依据
D. 借以获得权威性与话语权
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 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 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 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 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 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 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 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