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B.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C.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D.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礅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②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③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④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有很大不同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 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 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 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 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B. 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C. 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
D. 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交通通讯工具落后 D.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