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 主张加强相权
B. 反对中央集权
C. 主张建立内阁
D. 反对三省六部
(题文)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B.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C.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D.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C.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进一步瓦解
B. 仁政思想的消失
C. 礼乐制度彻底瓦解
D.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正职演说常常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演讲者鼓动、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的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殖民地人民与当地代管政府有政治上的自治权。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它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愿意解散他的全部军队,销毁他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
——希特勒1933年5月17日在德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三: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恶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保证作战。
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言说的内容在《凡尔赛和约》中的实践
(2)材料二中的希特勒此番演说的目的是否“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此次演说的背景,并列举事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