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政治制度文明之魂为“有衡”。“有衡”首先表现为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下列史实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A. 汉代分封同姓王
B. 唐朝三省并立
C. 元代推行行省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 官员的增加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 修撰的政治性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A.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B. 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C. 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枢密副使
C. 知府
D. 兵部员外郎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