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 厌弃一切制度 | |
同情宗法 | 反对宗法 | 放弃宗法 | ④个人观点 |
①贵族观点 | ②平民观点 | ③君主观点 |
A. 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 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C.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A. 以小见大
B. 有闻必录
C. 惩恶劝善
D. 述而不作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显露出
A. 百家融合的趋势
B. 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 专制统治的特征
D. “尚同”的治世理想
人文精神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个象征性谜语(斯芬克斯谜语)的解释在于显示出一种自在自为的意义,在于向精神呼吁‘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深化还深刻的解释了人要敢于忍受荒诞的世界,以不屈的精神与之对抗。
——《希腊神话的哲理性内涵》
材料二:薄伽丘《十日谈》的故事主题:第一天,讽刺教会的腐败、神父的无能…..第三天,凭着个人机智,终于如愿以偿,或者是物归原主……第五天,历尽艰难折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政治学方面更是成果辉煌,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一种理性的政治制度理论,他认为政治自由的意义是国家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他主张国家或政府的权利应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互独立,又互为牵制的部分,自由的维持是靠这三种权力的均衡。
——台湾《高三世界文化史》
(1)据材料一,概括希腊神话蕴含的人文精神。并根据材料二,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2)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何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 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 人道” 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 天道” 和“ 人道” 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 天文”和人文” 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材料四、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徙戈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原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具有“ 天道”和 人道” 思想的主要思想流派,并扼要分析战国时期“ 天道” 和“ 人道” 思想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是怎样适应大一统需要的?以及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实现新发展的?
(3)根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1980年,“新保守主义”者里根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他上台后反对凯恩斯主义,努力恢复美国传统的自由主义,他的改革被称为里根革命。下列选项不符合里根主张的是
A.将国有企业转卖给大财团 B.大幅削减联邦政府财政开支
C.实行通货膨胀,鼓励出口 D.依法打击经济犯罪,保护自由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