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的主旨是

A. 心即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 【解析】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的的是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灭人欲”不是要灭人的所有欲望,灭性欲、食欲、爱欲,这里的“人欲”指的是不符合“三纲五常”要求的欲望。所以答案选D,排除B。A是陆王心学的,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末佛教被一些人描述为“咽气餐霞之术、神丹金液之事”。东晋成书的《后汉纪》称“佛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生。”大致同时期成书的《牟子·理惑论》则谓:“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这些描述和记载

A. 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趋势    B. 说明了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印证了儒学对佛教的影响    D. 消弭了儒佛道之间的斗争

 

查看答案

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中有这样的情节:窦娥因冤屈被处斩,当时虽是六月,却天降大雪,此后当地三年大旱无雨。这一剧情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是

A. 以民为本

B. 天人感应

C. 忠孝节义

D. 安土重迁

 

查看答案

下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记述

出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遏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

《史记·平淮书》

 

 

A.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 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 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查看答案

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 否定了君主专制

B. 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 反映了重民思想

D.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名画《事茗图》(作者:唐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残缺名画作品提出一条修复建议,并说明修复理由。(要求:所提建议及理由不能背离原画特征,符合史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