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枯木竹石图》(见下图),以枯木、怪石、从竹等为题材,并自题诗:“枯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搓岈生竹石,森然御作不可回,写向看家雪色壁。”该图( )

A. 反映生活的真实和情趣
B. 体现豪放飘逸的境界
C. 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D. 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学者刘再复认为:从儒的视角看,贾宝玉是拒绝表层儒(君臣秩序)而服膺深层儒(亲情)的“赤子”;从道的视角说,他是不为物役也不役物,逍遥自在的“真人”;从释的视角说,他是一颗天人无分、物我无分、尊卑无分、清新无染的大慈悲之“佛心”。该学者的主旨是( )
A. 认为贾宝玉是儒家伦理的反叛者 B. 认为贾宝玉是道家主张的认同者
C. 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贾宝玉是谁 D. 认为贾宝玉是大慈大悲的佛教徒
“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 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 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 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D. 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曾经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
A. 民族融合逐渐加深 B. 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C. 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
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艺术手法的传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是屈原借以表明心志的比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屈原通过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
A. 追求小康社会的理想 B. 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 渴望国家富强的情愫 D. 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