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论语卷一 | 经 文 评 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C.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
A. 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 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C. 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D. 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宋以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其原因主要在于( )
A. 八股取士的实施 B. 政府选官的需要
C.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
A. 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B. 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C. 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 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宋代某理学家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由此可见该理学家( )
A. 倡导教育需有教无类 B. 认为育人要因材施教
C. 主张求理需循序渐进 D. 强调探寻事物的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