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

《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 信仰

B. 财产

C. 血缘

D. 地域

 

C 【解析】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宗,尊祖庙也”说明宗法制得以维系的纽带就是血缘,故选C;ABD与血缘没有关系,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 分封制度

B. 世袭制

C. 宗法制度

D. 皇帝制度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年),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在其多方面的贡献中,有关农学成就最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均汇集在其集几十年心血结晶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中。

《农政全书》共60卷,分12部分,凡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和技术知识等,应有尽有。它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验,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亲身实验的成果。尤为突出的是,《农政全书》中还融合了部分外来的农业知识,如《水利部》编进了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投合译的《泰西水法》,专门介绍17世纪初西方水力学原理和新式提水工具。该书还反映了徐光启重视实践及人定胜天的思想。他批判了以往保守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耕作技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就能打破风土界限,北方可以种水稻,薄地可种棉花。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农政全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徐光启《农政全书》成书的背景。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及其国务卿杜勒斯,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10月,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实行“新面貌”战略的主要目的及实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政府于75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实行官产、官销。安史之乱后,刘晏就任盐铁使,对旧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刘晏在榷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政府只把住了生产和食盐总批发两个环节,榷税寓于批发价格之中,商人享有充分的销售权。为了调动盐商的活力,刘晏简化对盐商的税收,商人还可纳代钱购盐,他修治河道以便利往来贩运货物,并完全放开盐价,“粜盐商,纵其所之”。

刘晏还严格查禁不法盐商与私盐,创设十三巡院,职掌“捕私盐者”。政府始终保有一部分食盐储备,必要时投放市场以稳定盐价,又在距盐产地较远的江岭一带设立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由此盐商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白居易诗云:“亥市鱼盐聚,神林鼓笛鸣。”《新唐书·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伯、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榷盐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榷盐法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謇全集》中,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历史现象,现摘录部分,整合如下:

张謇,江苏常熟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96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经过数年的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荻净利约370余万两。1914年,张謇在台城南门口河南创办了泰属贫民工场一所,建房80余间,占地30亩,雇工进行毛巾、藤器、缝纫等项工艺的生产。1913年以后,和其他地方的纺织企业一样,大生一厂、二厂连年赢利,兴旺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迭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后的几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有1000多万两。

但是1919年以后,张謇的企业日益艰难,“实业救国”的梦想最终未能实现。

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记录,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经济史上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历史记录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